內容簡介
如果不想要聽話,又該怎麼反抗?
這是什麼鬼世界,我在什麼鬼地方!
不朽經典長銷逾300萬本
一個少女忠於自我、背叛人生的成長故事
Feminista評為二十世紀百大女性小說佳作第一名
英國BBC譽為女性小說的里程碑
University Observer選為刻畫騷動青春最佳小說 與《麥田捕手》並列
普拉絲逝世五十週年紀念
美國文壇早逝才女詩人唯一小說創作
半自傳刻畫少女時期的窒息、徬徨與自毀
美國高中英文課必讀 兩度改編電影
青春的真相不是燦爛的花花世界與耀眼的未來
青春的真相是悍然毀棄貞操、試遍各種自殺法、進出精神病院
最真實的十九歲 最不屑於矯飾的自白 最熾烈的青春印記
十九歲的愛瑟聰明又憤世。
一方面,她拿獎學金念名校,才華橫溢鋒芒畢露。
另方面,面對情人的不安與懇求、朋友的傾訴與依賴、母親的付出與努力、師長對她的讚賞與期望,她只覺得莫名地冷感。甚至是對自己的整個生命,她也只覺得:我為什麼在這裡?
那天下午,我媽買了玫瑰花來送我。
「留到我的葬禮再送吧。」我說。
我媽皺起臉,一副快哭的模樣。
「愛瑟,妳不記得今天是什麼日子嗎?」
「不知道。」
我猜大概是情人節吧。
「是妳的生日啊。」
就在這時,我把玫瑰花扔進垃圾桶裡。
作者簡介
作者介紹
雪維亞.普拉絲Sylvia Plath
一九三二年生於美國波士頓,一九六三年自殺身亡。以半自傳性質的長篇小說《瓶中美人》(The Bell Jar)、詩集《精靈》(Ariel)及《巨神像》(The Colossus)享譽文學界,並於一九八二年榮獲普立茲獎(Pulitzer Prize)。
普拉絲詩作以自白風格著稱,早年已顯露寫作天分,八歲時即於報上發表詩作。一九五○年獲獎學金進入史密斯學院(Smith College)就讀,主修英文,得遍各種寫作獎項與獎學金,一九五三年暑期獲得至Mademoiselle雜誌擔任客座編輯的機會,《瓶中美人》以此段經歷為藍本,同時也反映了普拉絲精神崩潰的個人歷程。一九五五年以最高榮譽(summa cum laude)自史密斯學院畢業後,普拉絲獲獎學金至英國牛津大學就讀。
表面看似順遂的普拉絲,終其一生無法揮卻幼年喪父的陰霾,收錄在詩集《精靈》中的詩作<爹地>(Daddy)也成為她的代表作之一。於史密斯學院就讀期間,普拉絲即曾服安眠藥意圖自殺。於牛津大學就讀期間,邂逅詩人泰德‧休斯(Ted Hughes)。兩人於一九五六年結為連理,婚後育有一子一女,一九六二年因休斯外遇而分居。普拉絲死後,休斯繼承了著作處理權,先後將其詩作及日記編輯出版。
二○○三年,以普拉絲與休斯之戀為題材的電影Sylvia(台灣片名:瓶中美人)上映,由奧斯卡影后葛妮絲‧派特洛(Gwyneth Paltrow)主演。
二○一三年,普拉絲逝世五十週年,美國出版商紛紛以出版追思這位自白派才女詩人。Faber & Faber出版社出版普拉絲詩選,並重新設計發行《瓶中美人》及《普拉絲日記》五十週年紀念版。Harper、St. Martin’s Press及Scribner...
自序/導讀
推薦序
挺進魔鬼盛宴的詩天使
----閱讀普拉絲的青春焚化爐《瓶中美人》
如果你想寫作,你又不幸交了一個和你旗鼓相當的情人(且和他結了婚後他又外遇……);如果你想寫作,卻被憂鬱的黑暗之心囚住。那麼普拉絲的人生會告訴你這個寫作行業與愛情婚姻的艱困之處。
如果你覺得你不屬於這個世界,那麼日復一日的日與夜就成了難題。
為何人會覺得不屬於這個世界?因為疏離,因為崩毀,因為隔絕,因為孤獨,因為背叛,因為悲傷,因為失去所愛,因為鬼魅重重,因為了無生趣…….
《瓶中美人》小說原名The Bell Jar《鐘形罩》,被罩住的靈魂與身軀,渴望穿出密不透風的窒息感。猶如坐在一個鐘形瓶下方,在自己的酸苦之氣裡熬煮著情緒,慢慢燉煮,自作自受著,這非常貼近憂鬱症者的書寫。《瓶中美人》正是普拉絲站在感情的風暴上回顧青春時期的紐約崩毀窒息事件,《瓶中美人》彷彿是普拉絲預演死亡前的回憶錄,滿紙荒涼言,卻是處在車水馬龍的紐約,既是青春,又是繁華城囂,但一幕幕的鏡頭都是那樣地察覺到自身在此俗世的幻滅感,一個由庸俗大眾所統籌的世界,高傲聰明孤冷的普拉絲找不到自己,她如站在尖針上眺望青春,卻更加迷惘。
果然,此書當年出版後的一個月,普拉絲這位才情女詩人即自殺身亡。開瓦斯,在一個惡寒的倫敦天將亮時刻。
於此看來,這本以虛構文體寫出的小說,卻更忠實還原了普拉絲的青春病體,她原本就是一個精神體質容易崩毀的人,小說幾乎是分裂兩半的書寫(就像她自己描述精神官能症的分裂般),小說從原本的紐約出發,最後以療養院終。從小說一開場普拉絲就寫出了她深受困擾的「不存在」感:不屬於這個世界。即使紐約以華麗物質誘惑開場,仍留不住這位才華洋溢高材生的注目與歡欣。她仍是處處感到憂鬱困惑,兼且流俗地逛百貨公司,甚至用獎學金買昂貴服飾等,但她卻永遠有「不存在」、「不屬於」之感,女孩的派對或者搶眼的表現,她都有種置身在外的格格不入。
她關注死亡甚比活著,小說一開場就是書寫女主角我(愛瑟)注意到當年一場處決事件,小說後半段,普拉斯更是以苦為樂,以死為生,耽溺在自毀的躁鬱重症狀態。青春時光成了憂鬱的焚化爐,將世界化為灰燼。
但我感到趣味的研究點是,普拉絲為何在其預感感情風暴將會來襲(未久她的丈夫也是名詩人泰德.休斯和艾西亞外遇,因而分居)的時間點回顧往昔的精神憂鬱故事,且鉅細靡遺地描述陷落在療養院的氛圍。接著,又在隔年自裁。彷彿這本小說要為她的丈夫脫罪,讓世人知曉她本來就是有病的人,一丁點雞毛蒜皮的事都會被擴大成一個墜毀的原點,何況是失去所愛。
普拉絲不會不知道她的自殺將導致丈夫與外遇對象遭遇世人嚴厲的唾棄與指摘,她知道自此她的聲名將透過自殺而昂揚,而外遇者將受詛咒(搶奪其愛者艾西亞在幾年後也步上她的自殺後塵,且更狠的是艾西亞連孩子都一起帶往冥途)。
但一面刀卻兩面刃,普拉絲的自殺不僅傷害了自己的肉身,也剝奪了背叛者的往後餘生,泰德.休斯自此生命的上空永遠罩著一朵名為「背叛普拉絲」的烏雲。
尤其女性主義者,常以外遇或八卦事件來責難於他,卻忘了普拉絲就是活著,也可能會是一個感情的加害者,感情兩端,難解誰害誰。
休斯就曾說她是那種愛你越深,就傷害你越深的人。
普拉絲實則也明白休斯的才情高過於自己,休斯如巨人,她如要寫詩,一生恐怕都難以超越,只有死亡提前來到,她才有機
留言列表